公共治理研究


民主政治

  • 论全方位对外开放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辩证关系

    王中汝;赵君;

    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现代化,离不开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深化认识并践行现代化一般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目标,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主张。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认识并践行关于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等现代化一般规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经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验证与认可,必将在人类既往数百年的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一般规律,增添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贡献。

    2025年05期 v.37;No.196 5-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府治理_治理效能

  • 何以高效: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驱动模式与优化路径研究

    范逢春;付源溟;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新时期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TOE框架,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治理情景,构建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和测度标准,使用fsQCA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案例展开组态分析。研究发现,驱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水平发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资源主导型、创新协同型、需求引领型和统筹平衡型。未来,要提高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绩效水平,需要通过技术支撑、组织统筹和环境优化,提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统筹管理能力,增强政府对“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注意力配置,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效能提升的工作机制。

    2025年05期 v.37;No.196 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府治理_养老服务

  • 县域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王家合;曾维亮;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和连续的养老与医疗服务。本研究引入卫生服务领域中“可及性”概念与框架,构建县域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及性评价的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北省Y市的调研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目前Y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得分为3.349分,其中可接受性得分最高,可负担性得分最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满意程度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建议加大专业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扶持。

    2025年05期 v.37;No.196 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老服务可及性何以提升?——基于民生综合体的研究

    王佃利;王文婷;

    增强养老服务可及性,是新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任务,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可及性理论的养老服务分析框架,以民生综合体这一养老服务供给新模式为观察切口,探讨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民生综合体通过在服务规划过程推进以整合为导向的分布式布局,在服务生产过程推进多元共同参与的合作式生产,在服务使用过程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组合式服务,构造了养老服务供给的新模式。民生综合体搭建起资源整合机制、空间重组机制、价格共担机制、功能集成机制、供需衔接机制,实现了养老服务就地获取、畅通可达、可负担性、内容适切和品质体验,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可及性。

    2025年05期 v.37;No.196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层治理

  • 情感互动何以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基于“民民”情感互动视角的案例考察

    江发明;陈廷栋;

    情感治理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民民”情感互动视角,通过对Y社区案例深入剖析,具体阐释“民民”情感治理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情感治理助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呈现出“利益共同体—生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三个阶段的演化逻辑,其在情感嵌入下的“民民”利益互动、生活互动和价值互动中由浅入深、渐次发展,共同构筑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理想外化形态。这不仅为理解基层情感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回归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同时也为以情感治理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启示。

    2025年05期 v.37;No.196 5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概念辨析

  • 技术治理:概念探赜、研究进路与核心脉络

    蔡璟浩;于若含;

    概念的定位、赋义与澄清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问题。以“技术治理”为题,基于“制度—生活”视角,可将当前有关技术治理的研究分为技术发展的有效论、科技哲学的批判论以及双向互动的过程论三类,其中,技术治理命题背后的理论关涉可分为治理转译、国家能力和市场主体三个部分,最终指向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技术治理”概念内涵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的理性组合来提供关于社会治理的信息与方案,这种理性组合包括各项指标、图形图示、信息应用以及数字应用等。当前对技术治理的研究不必纠结于“技术”本身,可在澄清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拓展经验现象的深层机理与复杂互动,以及其背后的总体性社会事实。

    2025年05期 v.37;No.196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与治理

  • 党内法规备案审查的宪法价值研究

    宋才发;

    党内法规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备案审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要依法强化对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的力度,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党内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党委依据宪法、法律决策的体制机制,制定党内法规规范要坚持标准化,要彰显宪法的功能价值。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作支撑。完善党内法规备案审查体制机制的举措是:加强对党内法规规范性文件宪法实施情况的合宪性审查,凸显《立法法》对党内法规实施合宪性审查的宪法价值,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

    2025年05期 v.37;No.196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