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研究


民主政治

  • 城市扩张的空间生产逻辑与治理调控

    颜昌武;刘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不仅体现为物理形态的空间拓展,更是权力与资本相互作用下的复杂社会经济过程。城市空间生产是权力配置与资本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动态关系体现为多样的“权力—资本”形态。“权力—资本—空间”三维框架有助于系统阐释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生产逻辑。本研究从资本循环视角剖析驱动城市扩张的资本积累特征,提出通过引导资本流向“第三层次循环”(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缓解空间非均衡发展的治理策略,阐明城市扩张的空间生产本质,并构建以空间正义为导向的调控框架,强调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空间均衡。

    2025年04期 v.37;No.195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层治理

  • 因事而异:公共服务责任归因如何影响社区公共参与——基于N市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吴晓林;张唯莨;

    社区公共参与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关注到居民责任意识对社区公共参与的影响,却疏于解释“居民责任归因对社区公共参与的影响机制”。基于N市878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责任归因与社区公共参与紧密相关。其一,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存在因事而异的责任归因,社区公共服务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越强,居民越会将其责任归因于个人,反之,则更倾向归因于政府;其二,居民越是将社区公共服务责任归因于个人,其社区公共参与程度越高;其三,居民个人归因有助于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间接促进其社区公共参与。政府及社区工作者应当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使其了解自身在社区公共服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类施策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025年04期 v.37;No.195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府治理_理论反思

  • 激励“陷阱”:基层治理锦标赛可持续性实证分析——以北京接诉即办考评实践为例

    杜玉春;黄一然;张小劲;

    基层治理锦标赛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治理模式,通过动态评估、竞争博弈和激励相容机制运行,其可持续性取决于考核对象排名的动态变化。北京在接诉即办改革中构建了政治、政策、经济和晋升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锦标赛体系。基于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进程中乡镇街道与行政区两个层面的独特绩效数据,构建交换得分流动性指数与结构得分流动性指数双重分析框架,系统揭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基层治理锦标赛中的考评排名固化趋势:考核排名变动性持续下降,高、中、低各分段趋于稳定。这种排名固化及引致的激励效能衰减现象即为激励“陷阱”。其成因包括考评规则技术性锁定、组织行为路径依赖、资源禀赋先天约束、治理任务动态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叠加影响。

    2025年04期 v.37;No.195 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府治理_平台治理

  • 数字营商环境构建中的平台角色——基于平台与商户关系变迁的制度分析

    王瑛璞;刘学;

    平台具有“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属性,两种属性的动态博弈诱发平台角色转换,从而塑造了差异化的平台规则。在电商发展的蓝海阶段,平台的市场属性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平台作为市场经营的“运动员”,以流量均衡普惠、低门槛入驻等市场扩张策略吸纳商户,形成协同外拓格局;随着电商进入红海阶段,平台竞争“内卷化”激发深层次乱象,国家采用运动式治理方式收紧了监管尺度,此时平台作为局部市场的“裁判员”,需要应对监管压力、履行监管责任,通过垄断流量分配算法、强化风险转嫁机制等频繁演化经营规则,导致商户陷入合规内卷困境。平台规则的更迭导致平台与商户关系的变迁,进而重塑了商户生存策略与平台治理逻辑。

    2025年04期 v.37;No.195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平台企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以T企业社会责任项目H为案例

    严文利;

    数字平台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公共服务,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实践。以T企业H村“共富乡村”项目为案例,基于组织身份弹性理论框架,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企业运用组织身份弹性策略,编织“技术赋能—制度吸纳”双向网络重构政企关系,在“市场经营者”与“准治理主体”间动态调适,既通过深度参与确保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运行,又依托政府主导框架规避越界风险。这种“多元共创”的政企合作模式虽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思路,但也可能导致治理自主性的隐性流失,如何平衡市场理性与公共价值将成为持续性制度命题。

    2025年04期 v.37;No.195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与治理

  • 中国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治建设的成效、不足及完善路径

    刘恩东;陈子豪;

    新时代加快推进涉外法治斗争法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任务和使命。中国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律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线,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为导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国际法为重要依据。在现实做法上,目前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以《对外关系法》为统领,以多种涉外组织倡议和协定为补充进行法律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工具箱”不断丰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但涉外法治与国内法治的关联与互动尚有不足,相关法律的实施机制和立法表述有待改进,针对关键领域反制外国的立法及应对措施仍有待完善。今后,必须持续改进现行法律的不足,有效构建适用制度,充分展开在关键领域的法律斗争。

    2025年04期 v.37;No.195 7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